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人際百分百

筆者:柯玉雪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柯玉雪女士,榮民遺眷,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,曾任中華民國編劇學會秘書長,現任報社主編兼雜誌編輯。著有《廣播論叢》和廣播劇《錦瑟恨史》,散文《爬蟲與人生》、《空大充電八年》以及小說《調音師》⋯⋯等,榮獲劇本類等文學獎十餘次。 我是老么,上面有四位大我很多歲的姊姊,從小就很內向,不愛說話,寧願安安靜靜地做白日夢。自有意識以來,發現幼小的自己,置身於大家族時,似乎永遠無法準確地弄清楚,爸爸或媽媽的親戚該如何正確的稱呼。每當有客人來訪,我就躲在門後,因為怕生害羞,喜歡清靜,不喜歡人際應對。 雖然我怕人,卻不怕黑也不知怕鬼;三姊正好和我相反,她喜歡跟人聊天,朋友很多,卻怕黑又怕鬼。如有客人光臨,總是熱誠招待;但一到晚上,不敢一個人睡覺,常苦苦求我跟她睡同一張床。怕鬼和怕黑,都是我無法體會的心情,或許是上帝賜給了我一顆「憨膽」,可以在半夜,從隔壁村子的教會,一個人騎腳踏車回家,還怡然自得。 到了適婚年齡,認識了在臺灣只有兩位親戚的雷耳,覺得真是太棒了!他「唯二」的親戚是表弟和表妹,我想應該可以不用應酬太多人,直覺這是他難得的「優點」,就「毅然決然」地結婚了。 沒想到,我以為可從幾百位的家族關係網「逃」出來時,誰知卻同時以「配偶」身分,躍進另一多達幾千位朋友的人際網。 雷耳雖然只有兩位親戚,卻有很多朋友,只要和他同學過、共事過,即使只是興趣相投,見過一次面,甚至沒見過面的,都可能成為他「親友團」的一員。而且,他為人熱情,熱愛朋友,常常請客吃飯,關心朋友的需要,主動幫助而不求回報,也常常寄作品給朋友們,儘可能地參加親友的婚喪喜慶。 而我,婚後仍然專注於工作和學業中,親友的聚會,也很少參加,即使是雷耳朋友的飯局,也只能偶爾參加。我繼續埋首書堆,過著清靜自得的生活;他依然交友廣闊,不斷為朋友默默付出,彼此相安無事。 直到去年,雷耳病逝,我才發覺除了為自己活,也要代表他繼續活著;忽然間,我「接收」了很多朋友,在他的告別禮拜中,有很多他的朋友來安慰我。 三姊熱心地傳達我失去丈夫的消息,而且比我知道應該通知誰;很多住在南部的親戚,專程趕來參加禮拜,為我加油打氣,而且「不計前嫌」,不計較我從前「禮到人不到」的冷淡,都以熱情回報我,以關心溫暖我,這樣的寬宏大度,令我汗顏,令人感動! 做禮拜那天,受到好幾百人的擁抱和握手,又發現摯愛的雷耳,留給我最大的資產是居然是「家人和朋友」,而大大改變了我對人際相處的觀念。 以前,我覺得身處大家族簡直是災難,現才體會到那是「幸福」;以往,以為朋友太多很麻煩,現在覺得能與人分享,多為人付出,其實是「幸運」。 我省察年幼時的不懂事,不該只圖自己一時的清靜,漠視三姊的「怕黑和怕鬼」,不理會她害怕的心情;成年後,也不應長年在親友的聚會中缺席。 從此,我要敞開心懷,儘可能參加婚喪喜慶,和親友們分擔悲傷、分享歡喜;多觀察周遭親友的需要,盡力給予幫助,像雷耳一樣,活在親友的關愛中,讓生命更豐盛。(點閱次數:822)